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
沈阳市工程结构安全评估与防控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绿色建筑建设及运营安全的重大行业需求,聚焦建筑工程结构在建设期与运营期的安全保障核心问题,致力于破解极端条件与复杂环境下的结构力学行为演变机理与规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以“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为主线,重点布局三大研发方向:
1.结构安全评估与控制方法:开展工程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性评价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与动态控制体系;
2.防控措施与结构工程新材料研发:针对典型安全隐患,研发高效防控技术及具有自修复、耐腐蚀等特性的新型结构材料;
3.结构健康监测与风险分析:融合智能感知与数据技术,构建实时监测-智能诊断-精准预测的全链条风险管控平台。
团队构成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涵盖结构工程、材料科学、智能监测等领域专家,形成“学术领军+骨干支撑+青年储备”的梯队结构。
负责人:周乐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是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先后荣获辽宁青年科技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辽宁省首批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并获沈阳市政府特殊津贴、盛京人才领军人才、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学术影响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兼备。
主要成员:杨春峰、滕凌、李伟、王浩、任鹏、钮鹏、王柳燕、侯东序、刘宇、晏晓彤、杨佳、关新。团队成员在结构加固、健康监测、新材料研发等方向形成特色专长,协同支撑实验室三大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
实验室聚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点项目及工程实践需求,近年来在纵向课题攻关、横向技术转化、知识产权布局及学术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纵向科研课题
围绕结构安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主持多项国家级与省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周乐):
▶《厚翼缘工形梁-方钢管混凝土柱内隔板型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方钢管-T形钢组合截面柱受压整体稳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负载下轴心受压钢柱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力学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周乐):
▶《《钢结构柱外RP板钢筋混凝土加固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横向科研与工程服务
紧密对接工程实际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
刘宇主持《桓仁2022年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项目施工关键技术咨询》,为区域重大民生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滕凌主持《辽阳亿达襄苑项目幕墙绿色改造研究》《桓仁浑江风景名胜区东北民族传统村落部落建筑创新研究》,推动绿色建筑与地域文化融合创新;
王柳燕主持专利实施许可项目《耐火钢筋混凝土柱体》(委托方:辽宁创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加速科研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
知识产权布局
实验室注重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在结构健康监测、材料性能提升、加固装置研发等领域形成系列自主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任鹏(2024年授权):《一种基于低秩矩阵恢复的结构健康监测特征数据解释方法》(ZL202210298011)、《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铁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方法》(ZL202211074817);
▶王柳燕(2022年授权):《一种耐腐蚀内置微胶囊的自修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制备》(ZL202010034980.2)。
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周乐(2022年授权):《一种组合型钢管混凝土柱》(ZL202220521795.0);
▶王柳燕(2022年授权):《一种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搅拌结构》(ZL202221965541.4);▶杨佳(2023年授权):《一种用于建筑混凝土梁的加固装置》(ZL202123373882.0);▶刘宇(2023年授权):《一种适用于寒区及高烈度震区的隧道支护结构》(ZL202320040765.2)、《一种适用于寒区地下综合管廊保温结构》(ZL202221510285.X)。
学术论文发表
团队在结构工程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系列SCI论文,研究内容覆盖结构抗震、材料性能、健康监测等方向,代表性成果包括:
周乐(2023):《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xially loaded L shaped box-T section columns》(Engineering Structures, SCI);
刘宇(2024):《Study on Leakage Assessment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Water Level Changes in Tunnels near Reservoirs》(Water, SCI)、《Numerical analysis on seismic responses of a large metrostation in sandy area》(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SCI)等;
任鹏(2024):《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parse regularization for structural damage diagnosis using dynamic strain measurements》(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CI);
王浩(2024/2023):《Endochronic Plasticity Theory-Based Dynam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Development of Concrete Materials》(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SCI)、《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Tensile Strength and Pore Structure of Saturated Concrete under Lateral Pressure》(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SCI);
王柳燕(2024):《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sulfonamides in wastewater using g-C3N4 heterostructures: A critical review》《Predictive modeling of UHPC Compressive Strength: Integration of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and Arithme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Applied Sciences-Basel, SCI);
其他成员(侯东序、董晓彤、钮鹏等)在隧道加固、FRP材料应用、地铁基坑监测等领域发表多篇SCI论文,形成多方向协同创新的学术格局。
沈阳市工程结构安全评估与防控重点实验室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通过基础研究突破与工程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已成为东北地区工程结构安全领域的重要科研平台。未来,实验室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